必和必拓老板想卡中國鋼鐵業(yè)脖子
2010-06-18 | 《環(huán)球人物》 | 3597瀏覽
國內很多大型鋼鐵企業(yè)的高層都在感慨,“想當年,是這些鐵礦石供應商求著我們,要賣鐵礦石給我們,可現(xiàn)在,是人家卡著我們的脖子,價格說漲就漲。”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局面?一位業(yè)界人士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其實很簡單,一是鐵礦石資源稀缺;二是有必和必拓老總安德(Don Argus)的存在。”
和賣鴉片的東印度公司沒有區(qū)別
4月1日,全球最大的綜合性礦業(yè)集團——必和必拓的董事長安德,正式卸任了,在此之前,他已執(zhí)掌必和必拓近10年。
必和必拓公司(BHP Billiton)是由澳大利亞的必和公司(BHP)和英國的必拓公司(Billiton)在2001年6月合并而成的集團。必和必拓在鐵礦石產(chǎn)量規(guī)模上盡管略少于淡水河谷和力拓,但相對于后兩者,它更加全面,綜合實力更強。
著名經(jīng)濟學家郎咸平評價說:“現(xiàn)在的必和必拓和當初販賣鴉片的東印度公司沒有區(qū)別,它無處不在,掌握著這個星球上數(shù)量驚人的資源,它背后不僅僅是產(chǎn)業(yè)資本,也是看不見的金融資本之手。”2009年,中國68家大中型鋼鐵企業(yè)實現(xiàn)利潤553.88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31.43%。而必和必拓僅2009年下半年的凈利潤就高達61億美元(約合415億元人民幣),這還不算其沒有公開曝光的石油資產(chǎn)等。
取得這些“輝煌成就”的必和必拓要感謝安德。1940年出生的安德,擁有50多年的金融管理經(jīng)驗。16歲時,他就進入澳大利亞國民銀行工作。在那里,他一直熬到了50歲,才成為了國民銀行的CEO,并因帶領銀行走出上世紀80年代的經(jīng)營困境而聞名業(yè)內。1996年,他加入必和公司董事會,3年后,升任董事會主席。在他的治下,必和完成了一系列的大型并購,公司不斷擴張壯大。
從2001年必和必拓合并之日起,安德就是第一任總裁。一上任,他就立志要改變鐵礦石供應商“不受待見”的歷史,他果斷地找到淡水河谷和力拓高層,強調為了“共同的利益”,提高鐵礦石價格。在他的強硬態(tài)度下,鐵礦石的價格由原來的一噸十幾美元暴漲至2008年最高時的200美元/噸。
“最關鍵的人物”
鐵礦石談判每年一次,2003年是一個分水嶺。2003年之前的談判,基本處于買賣雙方協(xié)商定價,價格范圍也“好商量”;2003年,我國寶鋼參加了長協(xié)價格(即在約定期限內都按照某個價格交易)談判,也是從這一年開始,由安德主導的“漲價風潮”就再也沒有停歇過。
安德在談判中主要的兩種手腕是:蠻橫抬價和攪局。
在鐵礦石談判中,供應商一般會形成兩個陣營。巴西的淡水河谷沖在最前面,和企業(yè)單談;而必和必拓、力拓則捆綁在一起,合成一個陣營。必和必拓表面上一直充當“老三”的角色,而實際上,誰都知道安德才是“最關鍵的人物”。隨著2009年7月“力拓間諜案”東窗事發(fā)以及淡水河谷采取的最后談定價格策略,必和必拓更直接成為了鐵礦石談判桌上的“老大”。
2010年鐵礦石價格談判開啟時,安德公然挑釁,稱“中國人應該和鐵礦石界‘大人物’一起玩”;當談判進入僵持階段時,他“寧可不賣,也不能不漲價”的態(tài)度也從來沒有改變過。
安德的蠻橫還表現(xiàn)在明目張膽地對中國企業(yè)“挖墻腳”上。據(jù)透露,2001年必和與必拓合并之后,安德本想把力拓也拉進新公司,成為“兩必兩拓”企業(yè)。但一直到2008年,他也沒能撼動力拓。僅僅一年之后,在我國中鋁公司以195億美元入股力拓的最后時刻,安德做了一次“攪局者”。一封封的請愿郵件傳到了澳大利亞總理陸克文的電腦上,最終澳商務部采納了安德的“建議”,認為“中鋁入股力拓,會損害澳大利亞的國家利益”,這筆生意最終告吹。誰知,在“破壞”的同時,安德又宣布必和必拓與力拓的鐵礦石業(yè)務合并,他的這一舉動被媒體稱為“終極版的挖墻腳”。
不僅如此,2010年3月18日,安德公然表示:“必和必拓能夠在2010年正式敲定與力拓公司共建鐵礦石合資項目的交易。”這顯然是一次明目張膽的壟斷,全球第二大和第三大鐵礦石供應商合并,將占據(jù)世界鐵礦石供應量的40%。安德以這種方式完全控制了對鋼鐵企業(yè)談判的話語權。
作為“實際操盤人”,安德本人在鐵礦石談判中很少露臉,大都是他的CEO高瑞思對外發(fā)表看法。在僅有的幾次與中國市場面對面的對話中,安德都態(tài)度強硬,擺出一副“以商業(yè)的名義,在商言商”的姿態(tài)。國內鋼鐵業(yè)人士普遍認為,安德的必和必拓在三大礦商中是最為“狡猾”的,“力拓間諜案”被揭出后,所有人都知道了力拓公司上海首席代表胡士泰,而沒有多少人知道必和必拓在中國近億噸的鐵礦石到底由誰在代表并銷售。
背后都有國際金融資本的身影
隨著安德的卸任,鐵礦石談判的這輪“游戲”似乎就要宣告結束了。但業(yè)內人士分析說,一個安德的離去,只會改變鐵礦石供應商抬價的方式和手段,其追逐利益最大化的根本意圖并不會有任何變化。因為這場“游戲”背后牽扯的利益實在是太巨大了,以2010年中國進口7億噸鐵礦石,120美元/噸的平均價格計算(實際價格已超過150美元/噸),每年我國鐵礦石貿易金額都超過840億美元,這還不包括海運費等成本。如此滾滾財源,自然讓國外礦業(yè)巨頭們“欲罷不能”。
如果仔細翻看三大鐵礦石巨頭高層的履歷,人們會發(fā)現(xiàn)他們都是清一色的金融產(chǎn)業(yè)出身。巴西淡水河谷公司首席執(zhí)行官阿格內利,有著多年金融行業(yè)從業(yè)經(jīng)歷,曾經(jīng)在巴西最大銀行巴西布拉德斯科銀行任職數(shù)年;力拓集團董事長杜立石,目前還擔任勞合銀行集團非執(zhí)行董事兼審計委員會主席。
4月1日接任安德位置的納賽爾,不僅僅有在福特效力33年的背景,他還和安德一樣,有深厚的金融從業(yè)背景,他是摩根大通私人股本部門One Equity Partners的合伙人,以及安聯(lián)國際顧問委員會的成員。
不僅管理層大多是出身金融業(yè),三大鐵礦石巨頭的背后都有國際金融資本的身影。早在2003年,摩根大通、匯豐、花旗、三菱,還有無處不在的高盛,這些國際金融資本都在三大鐵礦石巨頭企業(yè)持有大量股份,并在股東中占有重要份額。他們也是鐵礦石供應商強硬態(tài)度的主要支持者。
摩根大通董事總經(jīng)理李晶預言,今年鐵礦石價格的增長幅度將超過年初預期,或將翻一番。國內的經(jīng)濟學家都對今年的鐵礦石談判很不樂觀,既然“漲價”已成為必然,那么“漲價”范圍就成為中國方面唯一可以爭取的空間。隨著我國對鐵礦石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大,這場從一開始就有失公平的談判會向哪個方向發(fā)展,更加引人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