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礦石“三國演義”
2010-03-10 | 千龍財富 | 2630瀏覽
據《中國經濟和信息化》雜志報道:繼首輪談判未領到“門票”之后,鐵礦石談判相繼傳來對中方不利的消息。
《中國經濟和信息化》記者獲知,引人注目的今年首輪鐵礦石談判已有最新進展,力拓與日韓企業(yè)共同敲定“價格上漲40%”作為今年鐵礦石首發(fā)價。以寶鋼為代表的中國鋼企則未參與該談判。
這標志著澳礦商首發(fā)價取道日韓策略生效。早些時候,力拓和必和必拓曾將“日韓價”作為“亞洲價”逼迫中國去年鐵礦石談判中道崩殂。
據接近力拓人士介紹,盡管日韓尚未作出正式表態(tài),但新日鐵和浦項基本已接受鐵礦石價格上漲的趨勢。“全球鋼價上漲明顯,直接導致礦商上調鐵礦石價格。到目前為止,首輪談判僅是在數字上進行博弈,漲勢已定。”該消息源向《中國經濟和信息化》記者表示。
另有不愿具名寶鋼人士向本刊透露,寶鋼牽頭的中方代表團亦基本接受鐵礦石漲價之趨勢,已退守不超過30%漲幅的底線。但三大礦極有可能故技重施,迫中國鋼企就范。
早在與日韓企業(yè)正式談判之前,礦山方面已經開始加緊造勢,渲染鐵礦石供求緊張局面。本刊自海關統(tǒng)計數據獲悉,去年10月,中國進口鐵礦石4547萬噸,比9月份減少進口1908萬噸,降幅達到30%,創(chuàng)8個月以來新低。
40年來牽扯中國鋼鐵行業(yè)神經的鐵礦石談判,悄然陰霾密布。
中 國
寶鋼分飾兩角的尷尬
與去年不同,今年鐵礦石談判由寶鋼唱主角,不再延續(xù)去年中鋼協(xié)牽頭的模式。而寶鋼身份和一連串的漲價動作卻在國內飽受詬病。
寶鋼作為談判代表,亦存在歷史根源。從1998年開始,隨著中國鋼鐵業(yè)發(fā)展提速,加上鐵礦石談判機制規(guī)定的種種優(yōu)先權,中方開始以最大需求方的身份,積極謀求在國際鐵礦石談判桌上獲得更多的話語權。
“當時中國鋼鐵業(yè)還處于一片散亂之中,隨著鋼鐵業(yè)的主管方——冶金部被解散,關于誰代表中方談判的爭論沒有得到解決。”北京科技大學冶金教授許中波表示。冶金部被撤消后,中國冶金企業(yè)管理協(xié)會成立。
一年后,1999年1月,中國冶金企業(yè)管理協(xié)會改組并更名為中國鋼鐵工業(yè)協(xié)會。但新近改組的中鋼協(xié)顯然無法撐起門戶,作為國內最大鋼企,寶鋼順利成為中方談判陣營的“頭雁”。
寶鋼能否把握大局?某中型鋼企高層向本刊表示,2008年以前的10年中,中方談判代表均由寶鋼牽頭,而寶鋼為行業(yè)服務的職能不明確,曾導致寶鋼談下的鐵礦石價格一度飆升。自2002年以來,除2007年的談判中方居于主動外,其余年份均處于被動。公開測算顯示,中方為此累計多支付7000億元。
該人士說,寶鋼在之前的鐵礦石談判中“只顧自己不顧別人,無意為其他鋼企服務,其目標重心是與澳方談定適合自己使用的長協(xié)礦‘寶鋼價’”。
“一方面,寶鋼不能反映中國鋼鐵生產的總體成本,寶鋼進口礦資源豐富,國內一般大鋼廠還要依賴部分國產礦;寶鋼進口成本低,特別是運費低,有臨港優(yōu)勢,所以,無論進口還是出口,運費成本是地處內陸的武鋼、山東鋼鐵等無法比擬的。另一方面,寶鋼是高端板材的代名詞,最近其涉足取向硅鋼,產品更往高端方向發(fā)展,但問題恰恰是,寶鋼不能反映中國鋼鐵市場結構,因為中國鋼鐵生產、需求的“大頭”還是建筑鋼材。”該人士表示。
矛盾一直在激化。本刊獲悉,由于2008年鐵礦石長協(xié)價漲幅達到史無前例的96%,國內其他鋼企對寶鋼的不滿情緒“達到無法協(xié)調的地步”。
隨即,商務部回應眾多中型企業(yè)質疑,由中鋼協(xié)出馬,組成鐵礦石談判新陣容,與兩拓和淡水河谷進行去年的談判,意在集合行業(yè)力量、增加談判籌碼。
然而,沒有談判經驗的中鋼協(xié)沒能交出一份滿意答卷。去年8月17日,中鋼協(xié)發(fā)布2009年度中國與FMG的進口鐵礦石價格談判結果,粉礦降價35.02%。而事實上,澳大利亞第三大礦石出口商FMG的鐵礦石只占中國進口量的4%不到,該價格遭到大賣家力拓和必和必拓的拒絕。
因為與中方在去年9月底前未達成相關融資協(xié)議,FMG在12月1日宣布,之前與中方達成的鐵礦石長協(xié)價(鐵礦石以長期協(xié)議價格供應)失效。至此,中鋼協(xié)主導的去年鐵礦石談判以完敗告終。
中鋼協(xié)在去年鐵礦石談判中的失利,使中國正在考慮重新組合一個更有實力的談判隊伍將其取代。去年8月13日,相關部門再次將啟用寶鋼進行談判提上日程。原因是“考慮到中鋼協(xié)并非一個企業(yè)主體,沒有相關商務談判的實戰(zhàn)經驗,可能并不適合直接代表中國鋼企和三大鐵礦石巨頭進行國際鐵礦石談判”。
日 本
“裙帶”日本價意義幾何?
今年2月2日,力拓已與日韓完成首輪談判,前者要求鐵礦石長協(xié)價在去年的基礎上漲價40%左右。
這意味著今年鐵礦石談判首發(fā)價出爐,“日本價”奏效,澳礦去年“先下日韓,再逼中國”之策略得以延續(xù)。
分析人士指出,因為能體現自己的利益,澳礦樂意接受“裙帶日本價”。本刊記者獲知,2月初首發(fā)價出爐后,日韓第一反應即對40%的漲幅“并不排斥”。而鮮明的對比體現在,以寶鋼為首的中方代表仍在苦守30%的漲幅底線。
《中國經濟和信息化》獲悉,必和必拓皮爾巴拉地區(qū)的鐵礦石業(yè)務主要合作伙伴是日本的伊藤忠商事株式會社和三井物產,伊藤忠商事株式會社旗下的伊藤忠丸紅鋼公司(MISI)和三井物產的兄弟公司日本新日鐵公司,均為日本主要鋼鐵公司。日企與澳礦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裙帶關系”。
對日企“裙帶”關系稔熟的中國社科院日本經濟學會理事白益民曾在接受本刊記者專訪時表示,日企善于聚集產業(yè)資本,并將其滲透至產業(yè)鏈上下游。資源型產業(yè)更是如此。
“多年來,到澳大利亞談判的日本企業(yè)就是三井物產、三菱商事、伊藤忠商事等幾家綜合商社,它們甚至還可以聯合起來,買下資產后再悄悄分配。日本企業(yè)的成功在于三井物產等綜合商社扮演產業(yè)組織者的角色,對日系企業(yè)的協(xié)調性很強,主動、有序地融入澳大利亞。”白益民在撰文中如此表示。
他介紹,日本從1965年就開始投資澳礦,10年中每年都保持數倍增幅。在此期間,日本的投資策略很簡單,就是 “悄悄地進村,開槍的不要”。而早在1960年,澳大利亞鐵礦石出口正式啟動,第一船貨就供給了日本。
另有接近今年首輪談判的人士亦表示,日本與澳礦之間的談判,象征意義大于實質,二者關系與其說是談判對手,倒不如說是“同盟分賬”——即便漲幅再大,包括新日鐵等在內的日本鋼企也不會有太大損失。
該人士向《中國經濟和信息化》透露,“兩拓”與日本的談判絲毫沒有與中國談判的劍拔弩張。“兩拓”代表團中甚至有日控股方人員的身影。
澳大利亞
瘋狂的袋鼠
去年6月5日,力拓和必和必拓計劃整合雙方在西澳大利亞的采礦業(yè)務,意圖將合并后的海運鐵礦石規(guī)模打造為全球第一,從而保持在鐵礦石領域的強大議價能力。
這份引起軒然大波的方案,涉及金額超過1100億美元。主要條款即必和必拓將向力拓支付58億美元,換取西澳皮爾巴拉合資企業(yè)50%的股份,如果雙方在6個月內仍不能達成約束性協(xié)議,雙方的初步協(xié)議將終止。
而去年12月5日,正是這一期限的最后一天。兩拓5日在聯合聲明中表示,雙方簽署了具有約束力的協(xié)議,已經將企業(yè)合并的文本呈交給歐盟委員會和澳大利亞競爭與消費者委員會,尋求審批通過。澳當地媒體分析認為,兩拓將把鐵礦石開采、鐵路運輸和港口業(yè)務全面合并,這會節(jié)約運輸等在內的各項開支。
兩拓合資已逐漸提上日程。如進展順利,鐵礦石供應商將大幅提高產業(yè)集中度。鐵礦石談判極有可能變?yōu)橹邪纳虡I(yè)博弈。“袋鼠”將在今后的鐵礦石談判中居于更加有利的地位。
分析機構認為,如果“兩拓”合并,全球鐵礦石市場三分天下的局面將變?yōu)?ldquo;兩強”寡頭壟斷,而這三家鐵礦石供應占全球供應量的80%,市場集中度將空前提高。
該合并計劃在第一時間遭遇國際輿論與相關機構的反對和抵制。《中國經濟和信息化》獲悉,就在“兩拓”發(fā)布合并鐵礦石業(yè)務公告當天,國際鋼鐵協(xié)會在第一時間發(fā)布了針對此事的反對之聲,且言辭強烈。國際鋼鐵協(xié)會秘書長克里斯姆斯(Ian Christmas)當天表示,目前看不到該交易符合公眾利益,因此不應該獲得通過。
國際鋼鐵協(xié)會反對的理由是,“兩拓”組建合資公司,并不利于公平競爭,所以應被阻止。這個全球最大的鋼鐵行業(yè)協(xié)會組織旗下成員生產的鋼鐵,占全球鋼鐵總產量的85%左右。
相比之下,歐盟的實質動作或許更加奏效——今年1月25日,歐盟委員會宣布對“兩拓”最近達成協(xié)議的合資計劃,正式進行反壟斷調查。
歐盟委員會發(fā)表聲明,指“兩拓”合資計劃或對市場競爭造成不公。雖然委員會強調,展開調查的決定并不意味當局已掌握兩間公司違規(guī)的確實證據,該會也沒有就調查設下限期。但饒有意味的是,歐盟在回復《中國經濟和信息化》郵件采訪時表示,該項反壟斷調查將“not within the foreseeable future”(遙遙無期)。
分析人士認為,歐盟舉措將會成為“兩拓”合并道路上最難克服的障礙。力拓總部設在倫敦,它必須接受歐盟的市場監(jiān)管。歐洲鋼鐵廠已不止一次向歐盟方面投訴說,目前鐵礦石的市場價格不斷攀升,原因就是包括“兩拓”在內的三大礦商在鐵礦石供給方面高度壟斷。
在國內,中鋼協(xié)在第一時間發(fā)出公告,以強硬姿態(tài)反對該項合資。此外,中鋼協(xié)號召全球鋼鐵協(xié)會聯手阻止該項交易。中鋼協(xié)秘書長單尚華稱,中國有將近一半的鐵礦石需要進口(去年年度數據上升至69%),而“兩拓”出口到中國的量又占據了整個進口量的一半以上。
另有觀點認為,無論“兩拓”合資協(xié)議最終是否能達成,中國的鐵礦石談判機制和思路都必須轉變。“兩拓”合并只能作為一個符號,以最大買家的身份,延伸在全球鋼鐵產業(yè)鏈中的話語權,更加值得中國鋼鐵業(yè)深思。
多年以后,中國鋼鐵業(yè)還當記得這個令人驚心動魄的年份。因為潛藏在其中的,不止是商戰(zhàn)中一城一池的得失,還有全球商業(yè)話語權,及其對決心態(tài)的輪轉與涅磐。
袋鼠與熊貓的博弈,或許才剛剛開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