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操控鐵礦石
2010-05-24 | 證券市場周刊 | 3601瀏覽
40年的定價機制瓦解,三大生產商主導了定價權,鐵礦石瘋狂漲價的背后,金融機構潛伏其中,眼花繚亂的衍生品,猶如巨大的黑洞,考驗著中國鋼鐵廠家的同時,輸入性通脹也在考驗著管理層。
主導國際鐵礦石交易長達40年之久的長協(xié)定價機制已經崩潰瓦解,季度定價、指數定價、現貨定價等定價模式紛紛出臺,隨后鐵礦石價格不斷飆升。
三大鐵礦石生產商成了這場漲價大戲的主角,淡水河谷、力拓和必和必拓在世界鐵礦石出口中占據65%以上的份額,他們在價格談判中一言九鼎。
破壞長協(xié)定價難道鐵礦石生產商就不會承擔風險?鐵礦石漲價過程中,除中國以外的抵制聲音總是顯得那么的微弱,其中是何緣由?鐵礦石價格飆升與石油價格瘋漲何其相似,三大鐵礦石生產商背后無形的金融推手,將鐵礦石的價格推向了更高峰。
僵局已現,中國鐵礦石進口商如何應對。在鐵礦石等大宗商品漲價刺激下,中國的貿易條件不斷惡化,通脹壓力與日俱增,中國政府又將如何防范一系列的宏觀風險?
瘋狂的鐵礦石
隨著全球三大鐵礦石生產商紛紛放棄長協(xié)定價,全球鐵礦石價格又迎來了一波上漲狂潮。
3月24日,全球第一大鐵礦石生產商巴西淡水河谷(VALE)宣布,將于2010年4月1日起,將原有的年度定價機制轉變?yōu)榧径榷▋r,并提出鐵礦石價格上漲90%以上。
隨后,全球第二大鐵礦石生產商力拓(Rio Tinto)也表示,將支持鐵礦石交易的季度定價模式。
3月30日,全球第三大鐵礦石生產商必和必拓(BHP Billiton)宣布,會采取以短期價格為基準的鐵礦石價格協(xié)議。
三大鐵礦石生產商瞄準的無疑是中國大量的鐵礦石需求。2002年,中國進口的鐵礦石還只有1億噸,至2008年已經達到4億多噸,進口的鐵礦石占中國鐵礦石消費的比重也由2002年的40%提高到了60%。
如此大的鐵礦石需求也反映出中國全球第一大鋼鐵生產國地位。2009年,全球粗鋼產量為12.2億噸,而中國就生產了5.7億噸,占了47%。
撕毀長協(xié)定價機制,無疑為國際鐵礦石生產商的漫天要價放開了閘門。
國內鋼鐵企業(yè)也試圖采取防御措施,4月2日,中國鋼鐵工業(yè)協(xié)會與中國五礦化工進口商會召集國內鐵礦石進口商進行商議,號召抵制國際三大鐵礦石生產商。但最終都無功而返,只能被迫接受價格機制的改變。
目前許多國外大鋼廠已經紛紛接受了新的定價機制。3月底,日本新日鐵公司已經和淡水河谷達成初步協(xié)議,二季度鐵礦石離岸價格將上漲90%,達到約105美元。
4月初,全球第四大鋼鐵生產廠商韓國的浦項制鐵也宣布與淡水河谷就今年第二季度鐵礦石價格達成協(xié)議,同意二季度鐵礦石價格在100美元左右,漲幅超過80%。
由于現貨市場鐵礦石價格近期仍在飛漲,已經超過160美元/噸。據澳大利亞財經觀察報道,基于近三個月的鐵礦石現貨價格,三大鐵礦石生產商期望在本月底開始的新一輪價格談判中,將三季度的鐵礦石價格提高到160美元/噸。
5月2日,澳大利亞財政部宣布將于2012年7月1日起,征收40%的資源超額利潤稅,這無疑將進一步助推鐵礦石價格上漲。
金融機構的力量
龐大的市場需求刺激了鐵礦石的漲價,潛伏在鐵礦石生產商背后的金融機構,他們在鐵礦石交易過程中開發(fā)金融衍生品,無疑成為推動鐵礦石價格瘋長的重要誘因。
在鐵礦石現貨價格飛漲的同時,國際金融機構紛紛推出了所謂的避險工具“鐵礦石掉期合約”。這些金融衍生品在其他領域并不新鮮,但在鐵礦石領域的出現還是最近兩三年的事情。
2008年5月,德意志銀行首次推出了鐵礦石掉期交易;2009年5月,摩根士丹利、高盛和巴克萊三家國際投行聯手推出了現金結算的鐵礦石投機交易。
在長協(xié)定價崩潰之后,不僅鐵礦石進口商面臨價格的不確定風險,鐵礦石生產廠商也要面臨價格的劇烈波動,為什么他們卻不害怕?從三大鐵礦石生產商的股東背景也許可以發(fā)現其中的端倪。
最新的年報數據顯示,力拓和必和力拓的大股東幾乎都被國際大金融機構所把持。匯豐、JP摩根和花旗都是這兩家鐵礦石生產商的前5大股東,他們持有力拓近27%的股份,持有必和必拓32.5%的股權。另外,在前20的股東中,還有瑞銀集團、澳新銀行、加拿大皇家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
問題清晰了,一方面,這些國際大金融機構掌控了鐵礦石的生產,可以通過新的定價模式控制鐵礦石現貨市場的價格;另一方面,他們推出鐵礦石相關的金融衍生品,同時也控制了鐵礦石期貨市場。
現在這些金融機構的目的很明顯,就是先通過改變定價模式,推升鐵礦石現貨價格暴漲,他們通過持有三大鐵礦石生產商的股權從現貨市場獲取第一層利益。
為了規(guī)避價格波動的風險,鐵礦石進口商將不得不購買這些金融機構推出的掉期合約,然后他們作為投機商與鐵礦石進口商形成對賭,從金融市場上獲得第二層利益。
據外電報道,新加坡交易所4月份鐵礦石掉期合約交易量比上月增長了60%,達到創(chuàng)紀錄的4446張。
也許大家對鐵礦石價格上漲的這一模式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沒錯,2008年的原油價格火箭般的飆升,金融機構在其中大獲其利。目前的鐵礦石價格上漲,和鐵礦石期貨交易規(guī)模的擴大只是金融機構轉移戰(zhàn)場罷了。
另一個詭異的現象是,每次鐵礦石談判漲價,日本的新日鐵公司都先拔頭籌,讓人感覺吃虧的不僅僅是中國進口商,日本進口商也同樣受損。
2005年2月22日,新日鐵與淡水河谷率先達成71.5%的漲價協(xié)議;2008年2月15,仍然是新日鐵與淡水河谷首次簽訂65%的漲價合同;2009年,又是新日鐵率先和力拓達成新的協(xié)議。
為什么帶頭大哥總是新日鐵呢?難道日本公司就如此軟弱,它們承擔價格成本的能力特別強?在淡水河谷的股權結構中,除了巴西的養(yǎng)老基金和國有銀行外,日本三井集團是其中最大的股東,掌握著淡水河谷18.2%的股份。而新日鐵就是三井集團控制下的鋼鐵公司。
新日鐵表面上在每次漲價中都受損,但會從淡水河谷的股權收益中得到補償。而且新日鐵還可以通過三井集團下的金融公司進行套期保值和對沖,鐵礦石的漲價還可能使其大大得利。
木已成舟,如何把漲價風險降到最低才是當務之急。短期內,通過鐵礦石掉期交易進行套期保值是唯一的辦法。雖然這可能掉入國際金融機構設計好的套子,但金融衍生品永遠都有兩面性,既然有套期保值者,自然就會有投機者。
近日商務部新聞發(fā)言人姚堅表示,中國在鐵礦石貿易方面的定價權已經全部喪失,應該采取多種金融手段。
由于中國加入長協(xié)定價的時間本就不長,國內鐵礦石進口商對新推出的鐵礦石金融衍生品更是陌生。中國冶金工業(yè)規(guī)劃研究院院長李新創(chuàng)近日接受《證券市場周刊》記者采訪時就認為,“國內鐵礦石進口商對金融避險產品幾乎一無所知,也缺乏相關的人才,套期保值這淌渾水不好進。”
從長期來看,加大對鐵礦石生產商的股權控制才是治本之策。三井集團早在上世紀60年代就積極參與投資開發(fā)鐵礦石資源,目前其擁有權益比例的鐵礦石產量已經躍居世界第四。
2008年2月,中國鋁業(yè)公司與美國鋁業(yè)公司聯合,購買了力拓12%的股份。這本是一種極具長遠眼光的戰(zhàn)略,但在力拓深陷困境之時,中國鋁業(yè)未能再次注資加碼。
輸入通脹之憂
鐵礦石漲價僅僅是一年多以來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冰山一角,原油價格從2009年初的35美元左右,一度上漲到85美元,上漲了近140%。
表面上中國經濟增長仍然強勁,2010年一季度GDP增長高達11.9%,但進口價格的提高使得貿易條件不斷惡化。
2010年一季度,中國貿易順差僅為144.6億美元,同比下降76.7%,3月份更是出現了少有的逆差局面。如果僅僅是進口量的上升導致順差減少,問題倒還不算嚴重,但如果這更多是進口價格上漲的結果,則相當于國民財富中的一部分被資源國無情的掠奪走了。
北京大學CCER的宋國青教授在4月25日的“CCER中國經濟觀察”上指出,貿易條件的惡化可能使得今年一季度進口多花404億美元,出口少掙104億美元,中國國民收入增長的4.9個百分點貢獻給了石油輸出國、巴西和澳大利亞等資源國。
宋國青進一步指出,貿易條件惡化的損失主要轉嫁到了中國居民消費者身上,房價上也承擔了很大一部分貿易條件惡化的損失。
國際流動性的泛濫,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國內面臨的通脹壓力日益加劇。
4月份CPI同比增長2.8%,負利率格局已經日趨嚴重。而且在CPI上漲中,非食品因素的貢獻在加大。4月份CPI環(huán)比增長0.2%,非食品價格環(huán)比上漲了0.3%,而食品價格環(huán)比是下降的。
瑞銀證券中國經濟研究主管、高級經濟學家汪濤對本刊記者說,“目前來自上游價格的通脹壓力在加大,下半年原材料成本的增長將逐步轉移到最終商品上來。”
海通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陳露也指出,全球經濟特別是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復蘇,導致對大宗商品需求的旺盛,資源價格將長期震蕩走高,輸入型的通脹壓力增大。陳露預計,CPI將在6月份達到4%。
4月份PPI同比增長已經高達6.8%,生產資料價格是推動PPI上漲的主要動力,尤其是上游行業(yè),采掘業(yè)和原材料工業(yè)分別上漲30.9%和13.6%。
加息幾乎已成必然選擇,既有利于控制輸入型通脹,也將會使貿易條件有所改善。
外界擔心加息可能再次扼殺經濟,但要知道本輪鐵礦石和原油價格上漲,中國經濟的過高增長也貢獻了不少力量。與其維持表面的高增長,而被資源國刮走大量利益,不如維持相對低一點的經濟增速,貿易條件改善帶來的好處未必就差。
鋼鐵進口商簽訂的典型鐵礦石掉期合約
在T月,鋼鐵廠與投行訂立在未來T+n月向投行購買1萬噸鐵礦石的SWAP合同,買入價為S2;在T+n月,鋼鐵廠與投行就此筆SWAP合同進行結算,結算價按照T+n月金屬導報公布的現貨算術平均價格P。鋼鐵廠與投行既不發(fā)生1萬噸鐵礦石的實物轉手,也不發(fā)生1萬噸鐵礦石購買本金的轉移,兩者僅就1萬噸鐵礦石在S2與P之間的價差進行結算。
從T月至T+n月,若現貨市場處于上漲階段,P>S2,則鋼鐵廠的此筆SWAP合同盈利,盈利為/噸,但是由于現貨上漲,鋼鐵廠實際上在現貨市場的采購成本上升,這筆SWAP的盈利顯然降低了現貨市場上的采購成本;若現貨市場處于下跌階段,P
顯然,通過與投行簽訂SWAP 合同,鋼鐵廠將T+n月1萬噸鐵礦石的買入價鎖定在S2了,起到了規(guī)避風險、套期保值的作用。